邵阳拼团购房228群(154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190人申请入群

千万年薪挖不到一个老总 商业地产现在为啥这么火?!

发布时间: 2019-07-10 10:13:10

来源: 和讯房产

分类: 行业动态


最近,有猎头朋友问明源君:有无商业地产老总推荐,年薪千万级。刚开始明源君还有点不信——商业地产总裁,年薪千万级?还不是明源君熟知的几家头部商业地产公司?然而,随着越来越多的猎头询问,轮廓逐渐清晰起来。原来一TOP20房企要加大对商业地产的投资力度,急需寻找一个明星级别的商业地产总裁,主管商业开发和运营。

  业内有一种说法,住宅地产是小学生,商业地产是大学生。不是说商业地产比住宅地产高一等,而是商业地产很难做。商业地产不仅要积压大量资金,而且现金流完全来自于租金,你的投资有无回报,主要看其建成后的运营,风险比做住宅要大得多。

  然而,住宅开发这种相对低风险的领域竞争激烈,另外,头部房企之所以能跻身头部,是因为更有前瞻性。欧美成熟国家的经验表明,满足住宅市场之后,向商用不动产转型是必然路径之一。虽然商业地产过剩是事实,但过剩的原因比较复杂,现实中还是有做得好的,拓展商业地产,相对是靠谱的转型路径;何况,其对住宅开发也大有帮助。

  根据Wind数据显示,2018年,上市房企TOP30高管里面,年薪超过千万的为30个,约占总数的20%(总数151),可见此次招人的这家房企还是很有诚意的。

  当然,也有人表示,对厉害的商业操盘手,千万并不高,因为商业一旦做好,就是一棵摇钱树,千万之外,必然还要给股权等激励,否则很难挖得到行业大咖。

  01

  各大房企早已将商业提到重要位置

  年租金收入瞄准50亿,冲刺100亿

  万科、万达年纪相仿,前者生于1984,后者生于1988。2000年间,地产圈内一度有“北万达,南万科”的说法。

  之后,信奉“住宅总有一天没人需要,但是中国城市最后一套住宅是万科盖的”的万科继续驰骋住宅,商业只是作为补充,直到2013年才在北京(楼盘)低调成立商用地产管理;而追求“年年收租金,拥有长期稳定现金流”的万达一骑绝尘转型商业地产,之后更是彻底挥别“地产”!

  2013年之后,万科逐渐在商业地产商发力。

  2016年10月底,万科联合招行等收购印力96.55%股权并成为大股东,印力被定位为万科的商业运营平台。

  次年5月,万科成立两只商业地产投资基金用于收购旗下的42个商业项目,并打包交给印力统一运营管理。根据印力提供的数据,截止2017年底,印力与万科的商业资源整合之后,印力在全国持有或管理的商业项目数量为126家,管理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,仅次于万达。要知道,在万科入股之前,印力累计投资的商业地产项目为60个,管理面积约为430万平方米,也就是说,在不到两年时间里,印力的规模扩张了一倍多。

  2018年新年伊始,印力又联合大股东万科收购凯德20个购物中心。去年4月9日,印力集团高级副总裁付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提到,到2020年,印力的计划是商业管理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。

  与此同时,其他开发商旗下的商业运营平台也在发力。早在2017年,华润置地、龙湖集团、保利地产(600048)、中海地产等就纷纷将商业运营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。

  比如,华润置地2017年6月将商业地产事业部升为一级组织机构;大悦城此前则提过到2020年要在全国布局20家大悦城,以及实现“5年50家,10年100家”春风里的布局。

  除了规模,租金收入是更加被看重的。不少房企都提出了到2020年租金收入50亿元、中长期要达到100亿元的目标。比如,2017中期业绩会上中海地产董事局主席颜建国透露,希望2020年集团租金收入达到50亿港元,中长期则达到100亿港元;龙湖集团邵明晓也曾表示,2020年龙湖租金收入将达到60亿。综合来看,50亿是一个门槛,百亿则是各房企的冲刺目标。

  据克而瑞地新引力统计,TOP 50房企中,逾八成皆已进军商业。市场这么热闹,难怪乎后来者要花千万年薪挖人追赶了。

  02

  商业有助于拿到便宜的地

  对住宅开发也有很大帮助

  研究表明,如果投资物业的毛租金回报率为10%,净租金回报率为5%,那么,投资物业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每上升10个百分点,降低的周转率和杠杆率将导致开发物业销售额增速下降30%。难怪乎王石会有“谁要带领万科搞商业地产,即使我进了坟墓,也要伸出一只手来阻止”一说。事实上,即便过去几年万科大力发展商业,但其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还是比较小。

 

来源:万科年报、明源地产研究院

 

  万科的融资渠道比绝大部分开发商要顺畅得多,资金成本也很低,但此前长时间都比较谨慎。更别说其他规模和能量没那么大的房企。

  然而,商业地产并非都是累赘,站在比较功利的角度看,即便对醉心于做大住宅开发规模的房企来说,其至少对拿地有巨大的优势。

  一是更加容易拿到地

  2017年,鸿荣源通过旗下壹方置业与武汉(楼盘)江汉区人民政府签订协议,拟在武汉CBD投资建设大型综合体项目,包含商业、写字楼、酒店、公寓等,计划用地200亩以上,投资额300亿元以上。

  这几乎是鸿荣源自1998年创立以来,第一次在深圳(楼盘)以外城市进行扩张。

  武汉并不是一个容易拿地的城市,为何鸿荣源如此顺利?圈内大佬表示,这跟鸿荣源位于深圳宝安中心区的“前海·壹方中心的成功紧密相关。

  武汉CBD(即武汉中央商务区)的商务项目众多,但商业配套却比较,地方政府对通过吸引商业项目落地、满足区域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有很强的诉求。

  实际上,近年来,各地公开土地出让中,设立竞买条件的越来越多,以确保地块最终被有特定资质的企业拿到,比如商业、文旅能力、产业地产运营的能力等。

  特别是在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,由于土地土地指标趋紧,拿地难度大,传统招拍挂拿地以及开发销售的增量开发模式,开始逐渐让位于存量业务的开发经营等。

  最近,某巨头内部重新梳理了其4大BG(区域)业务的重点名单,除了中西部区域,其他几个区域都很重视产办和商业,意图也就在此——开发之外,还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。如果是做城市更新,没有做商业和产业的能力,那会很不好拿项目。

  二是能拿到便宜的地

  商业和住宅一起上,不仅更容易拿到地,还更容易拿到便宜的地。现在,不少大佬认为,拿地的重要性已经占到85%!换句话说,地拿对了,就成功了一大半。

  做商业需要大量资金,这点地方政府也清楚,因此在土地出让时,会给予优惠。目前在住宅和商业上都比较成功的房企,盈利平衡点还是在住宅,住宅的变现能力强,回收期短,资金回笼可以用来补贴商业综合体及配套设施开发建设,平衡投资成本。

  以H企为例,得益于商业地产运作的成功,2017年其拿地均价比纯住宅用地便宜了40%左右。2018年,其新增土储的地货比低于1:5,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1:3。

  该房企老总告诉明源君,公司做商业项目之前,首要分析的就是地块有多少可售面积,能否覆盖持有商业所需现金流。

  以一个总建面50万平米的商住混合项目为例,其中,可售的商务公寓、住宅和商铺等大概可达到40万平方米。假设地价为2500元/平方米,总地价为12.5亿元,可售部分的建安成本为12亿元左右,购物中心(假设为自持)的成本在10亿元以下,合计成本不到35亿元。然而,对标现实中操盘颇为成功的房企可以发现,可售部分的收入可以达到36亿以上,可以满足购物中心开发阶段,以及后续运营培育的现金流的自我平衡。

  一般来说,上述这种购物中心,只要运营得当,经过三五年的培育,年租金就可以达到一个小目标,此后还能每年有一定幅度的上涨。投资回报期普遍在6~8年。

  商业运营的成功,会极大地拉动区域土地货值的增大。如果同一家房企在周边还有其他的住宅用地,那赚取的利润还会更多。这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算的账…

  03

  商业做得好,本身也可以赚钱

  第一次出手就大赚的不在少数

  每家优秀的房企都有自身的核心能力,但也有活不下去的时候,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往往只有一个死法——就是阶段性的资金流动枯竭。

  相比开发-销售模式,万达商管受行业周期的影响更小。无怪乎王健林说,再过几年,万达租金收入如达到千亿,单凭这一条,我们就能“任凭风浪起,稳坐钓鱼船”。

  目前,万达依然在各地开建万达广场。另一方面,接近50%的商业地产运营商处于盈利艰难的状态。

  多数人对商业地产的悲观源于存量巨大,以及部分运营商盈利艰难。然而,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,第一,毕竟没有哪个行业谁都赚钱;第二,存量大,不代表没机会,住宅的存量也不小,但大部分存量急需升级,商业地产也一样。

  赔钱的商业地产运营商有,但赚钱的也不在少数,甚至有的第一次做就赚得盆满钵满的……

  比如,2017年10月28日开业的壹方中心,是鸿荣源成立20余年以来在商业地产领域的首秀项目。凭借100%招商率、超98%的开业率,400余家品牌,15家主力店,66家华南 第一家,开业当日客流量突破40万人次!2018年壹方城购物中心销售额达到40.6亿元,在深圳购物中心销售名列TOP2,客流量突破4000万人次,在中国购物中心客流规模指数榜单中名列深圳TOP1、全国TOP20!

  再比如,最近突然出现在舆论中心的德基广场。

  德基广场位于的南京(楼盘)新街口东北角,此前一度是人气最差的角落,数个老板在此巨亏,连李嘉诚都在此折戟,被不少人认为不好。然而,吴铁军接盘以后成功扭转了此前的颓势,德基广场连续多年位列全国购物中心单店销售前三。2018年销售额过百亿,仅次于以奢侈品制胜的“店王”北京SKP。

  第一次出手为啥就这么牛?

  一是定位的差异化

  住宅全国全国复制还有人买,因为住宅除了用来住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投资,商场对购物者则是完全是消费,定位雷同就是找死。

  吴铁军接盘时代广场(德基广场改造之前的名称)时,新街口这片商业区中奢侈品商场还是一片空白,即使是以高端和精品为主营方向的金鹰国际也不够国际化,德基便填补了这个空缺,定位于高端商业的综合购物中心。国际一线品牌的入驻,让德基成为了南京购买奢侈品的最佳去处,德基广场2018年达到了百亿。

 

资料来源:赢商网、明源地产研究院

 

  壹方城瞄准的是当时前海-宝安中心片区购物中心存量仅5万㎡,缺乏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的情况,定位“大而全”,同样大获成功。

  二是不断调整业态

  人的需求和偏好是会不断变化的,能够随着消费者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商场,一定不会太差。

  比如,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,壹方城开业一年多,就开始对一些品牌进行调整。据赢商网报道,2018年壹方城升级调整引进了逾80家网红品牌,其中首进深圳的有12家,首进宝安45家,增加及调整面积超6000㎡,聚焦在一线国际化妆品;加码配饰;侧重体验业态。

  2019年,壹方城在品牌调整升级上再度发力,围绕“大而全”的业态定位,征集及调整120个铺位,持续增加美妆品牌。

  前不久,国常会部署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。商场的改造和业态调整更是常态。比如,2018年9月28日,历经一年半改造,投入逾3亿元的上海(楼盘)世茂广场正式开业,定位为“魔都潮流枢纽”,在成功实现90%的招商替换率后,上海世茂广场共引进113家品牌,包括众多国际品牌旗舰店、全国首店及一线潮牌。同年,济南(楼盘)世茂国际广场及北京世茂大厦等项目也进行了定位调整和品牌升级。直接推动世茂去年的租金收入大幅增长。

责任编辑: luo

最新楼讯
楼盘导购更多>>
购房指南更多>>
小编推荐
订阅楼市楼讯